第一枚國徽的鍛造 國徽是國度獨有的意味,第一枚國徽意義更重年夜。鍛造是工業根本,機械的制造離不開鍛造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由沈陽機床鍛造廠人親手制造,這是沈陽機床人永久的自豪,也是新中國永不褪色的記憶。 關在國徽鍛造的小故事 在鍛造國徽的日子里,焦百順和他的火伴們幾近天天都要徹夜達旦地工作,沈陽第一機械廠鍛造車間也經常今夜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為了節流時候、抓緊工作,良多工人都吃住在工場車間,餓了就吃口干糧、咬口咸菜,困了就在廠房里和衣而眠。據加入過國徽鍛造工作的老工人吳嘉祜回想,為了完成國徽的拋光加工,那時工人們還便宜了很多小東西,用便宜的鋼絲刷將國徽毛坯概況那些凹凸不服的處所打磨清潔,然后用專用東西將有瑕疵的處所修補完全,再用便宜的小美金將國徽圖案中的細節部門逐一雕鏤出來,最后再用專用刮美金刮平圖案概況,進行整體拋光,如許打磨出的國徽如鏡面般亮光。 片子《國徽》劇照 中華平易近族突起 1950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在沈陽第一機械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前身)19號鍛造車間,36歲的鍛造班班長焦百順忽然接到廠帶領的一個通知,“此刻有一項主要使命需要你去完成,并且只許做好不準做壞。”“甚么使命?”“鍛造國徽。”這可是一件偉年夜的工藝品,焦百順馬上感應了肩上的龐大壓力,由于他清晰,那時的工場還處在恢復性出產階段,車間僅能用勺爐出產一些維修彈簧和簡單的零配件,要完成制造國徽如許一項艱難使命其實不輕易。但這項使命太非同平常了,太重年夜了,太神圣了!沒甚么可說的,必需干,并且必需干好。 接到使命后,焦百順率領裴慶江、朱鳳儀等人當即投入重要工作。制造國徽的要害在造型和澆注兩道工序,為了確保砂型質量,工場特地去內蒙古運來新砂。為包管國徽概況平整滑膩、凹凸有序,特別是麥稻穗長芒的紋理清楚,他們吃在車間里,睡在砂型旁,頻頻試探,精雕細琢。到了熔煉、澆注工序,沒有爐子,他們砌了個磚爐;沒有化鋁罐,他們用粗鐵管改制取代。為領會決銅鋁合金澆注熔點紛歧、澆注后呈現局部縮型等復雜困難,他們挖空心思,艱巨地闖過了一道道手藝難關…… 儉樸聰明的鍛造工人,終究把國徽造出來了!比估計時候提早20天美滿完成了三種規格67枚金屬國徽的鍛造使命,此中最年夜的一枚在1951年5月1日被正式吊掛在天安門城樓上?,F在,顛末60多年的風雨浸禮,這枚金屬國徽仍然光華精明,遭到全國各族人平易近的敬佩。 2012年9月,片子《國徽》在沈陽機床進行開機典禮。該片子全景再現了沈陽機床工人介入建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名譽過程,真實講述了設計、建造國徽進程中的動人故事。全片以3D手藝實拍,首創了主旋律片子3D建造的先河。2013年5月3日,3D片子《國徽》在第13屆片子頻道片子百合獎頒獎儀式上榮獲片子百合獎一等獎。沈陽鐵西鍛造博物館展出的“鍛造國徽”情形蠟像